从湖南华容走出的我国考古学权威严文明与世长辞
洞庭风雨忆“文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4月1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红五楼一片庄严。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考古文博专家学者和爱好者肃立,送行他们爱戴的闻名考古学家、考古学教育家严文明先生。严文明先生的遗像前,鲜花簇拥着先生的作品。在鲜花和挽联中,人们对着先生的遗像鞠躬致意,不舍离别。
从长沙赶来的郭伟民、高成林、张春龙等湖南考古学家心境异样悲痛,这位从湖南走出的考古学我们,他们敬重的师长从此再也不能踏上家园的土地了。
严文明1932年生于湖南华容,父亲为他取的姓名“文明”源自《尚书·舜典》中的“濬哲文明”,意为“文德辉耀”。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位从洞庭湖畔走出的农家子弟,既有深远的才智和温文的性格,终身又与中华文明探源结缘。
1951年,在省立榜首中学(今长沙市榜首中学)读高一的严文明。
领导玉蟾岩等遗址开掘,引领我国考古学国际化
洞庭之南,严文明无数次归来。
1993年,时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副所长袁家荣带队开掘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时,没想到在这里会呈现改写国际稻作史的惊人发现。
“在严文明先生的推进下,我对玉蟾岩遗址研讨的知道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袁家荣说,1993年榜首次考古开掘,他把玉蟾岩当作一个惯例开掘项目。其间发现的原始陶片和两粒古稻壳,他也仅在同行中暗里沟通。
开掘完毕后,袁家荣带了一些玉蟾岩出土遗存样本到北京大学访问旧日的教师和同学,并送陶片到北大做C14检测。“我到严文明先生家具体报告玉蟾岩(其时称蛤蟆洞)的开掘状况。严先生非常热心肠鼓舞我,吩咐我好好收拾,争夺建立一个标杆。”
1994年末,严文明作为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到湖南查看考古开掘作业。他奥秘地告知袁家荣一个音讯:经过检测,玉蟾岩遗址出土陶片的时代是距今约15000年。
“其时我的脑袋就炸了。那时10000年但是我国陶片陈旧的红线,超越这条线,学术界的质疑声会比你的发现还大。”袁家荣觉得难以置信。面临袁家荣的疑问,严文明在细心看过玉蟾岩遗址的出土陶片后,很肯定地告知他:“我看了国际上大部分时代很早的陶片,感觉玉蟾岩的陶片体现最原始。你们再做做作业。”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最主要的创造之一,它的呈现和广泛运用往往与农业或久居日子相关联,是考古学判别古代遗址时代的最重要的根据之一。
“在先生的辅导下,我的思维高度彻底不一样了,开端把玉蟾岩遗址作为稻作农业来历、前期陶片来历的课题方历来研讨。”袁家荣说。
1995年,玉蟾岩发动第2次开掘。由于触及稻作文明,严文明为袁家荣团队引荐了闻名水稻专家、我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文绪。在这次开掘中,张文绪在两个胶结层的界面上发现了两粒古稻壳,色彩呈灰黄色。
玉蟾岩遗址两次开掘的效果,引起了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奥弗·巴-约瑟夫的重视。其时,严文明的学生李水城教授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巴-约瑟夫找到李水城表明想到我国做水稻来历的考古研讨。
“严先生向巴-约瑟夫教授引荐了玉蟾岩遗址。2001年实地调查后,巴-约瑟夫教授决议申请在玉蟾岩进行中美联合考古。”袁家荣回想。
所以,2004年至2005年,由严文明担任中方队长、巴-约瑟夫担任美方队长、时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袁家荣担任履行领队,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玉蟾岩遗址展开了第三次、第四次开掘。
这次中美联合考古终究确认,玉蟾岩出土陶片距今18000年,是国际上最早的陶片之一。水稻壳出土层位距今约14000年,是现在国际上最早的有人工干预痕迹的水稻。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称,这次联合考古培养了海内外新一代研讨我国农业来历问题的学者,也促成了近东考古专家巴-约瑟夫教授晚年学术生计上的重要转机。
严文明一向以宏阔的视界,活跃推进我国考古学国际沟通协作,事必躬亲领导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浙江普安桥遗址等重要中外协作考古研讨项目,引领我国考古学国际化开展的脚步。
1994年冬,严文明(右四)、张忠培(右五)等在澧县城头山遗址调查。本版相片均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供给
诗构“重瓣花朵”,创立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系统
这位湖南学人,取得国际考古学界的敬重。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届“国际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开幕。开幕式上,论坛将终身效果奖颁发严文明。这是论坛对国际规模内德高望重、学术效果卓著的考古学家颁授的最高奖,严文明是首位取得该奖项的我国考古学家。
严文明是我国闻名考古学家和考古学教育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系统的创立者、我国考古学科开展的引领者。
他1932年10月出生于湖南华容,1953年从长沙市榜首中学结业,高考榜首自愿填的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却一差二错进了前史系。后被时任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相中,挑选学习考古专业。1958年结业并留校任教,主讲新石器时代考古。
严文明终身努力于考古研讨,掌管和参加了河南洛阳王湾、陕西宝鸡周原、山东长岛北庄、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等重要遗址考古开掘,大力倡议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农业来历、文明来历研讨,宣布论著270余篇(部),奠定了仰韶文明研讨根底,建立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分期和谱系结构,提示了我国史前文明“重瓣花朵”式格式,提出了稻作农业边际来历论和长江来历说,为我国考古学理论建造和中华文明前史研讨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间,他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论被认为是我国史前考古学研讨的重要效果,提示了中华文明连绵至今的暗码。诗意的表达办法,让人们更简单了解这个理论的意义。
那是1986年,他在论文《我国史前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中,把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文明描述为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华夏文明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明区是榜首层花瓣,再外围的文明区是第二层花瓣。华夏文明区处于花心,起着联络各文明区的核心效果,也向周边文明区进行文明辐射,而外围的文明区则保持着自己的生机。
在洞庭湖畔乡村长大的阅历,对他的研讨亦有启示。
1974年,严文明在湖北宜都红花套遗址做考古开掘,长江史前文明进入到他的研讨规模。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郭伟民清楚地记住,严文明和他说起在红花套考古的阅历,看到遗址中有些房子的修建办法和自己儿时地点乡村房子的修建办法类似,开掘时又发现很多稻壳,由此想到要研讨稻作农业的来历,并深化探究长江流域文明开展水平在整个我国文明格式中的位置与效果。
水稻来历是全国际重视的学术课题,严文明提出了水稻驯化在长江流域来历的结论,后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支撑了这一结论。
严文明不只重视考古研讨,还努力教书育人,领导和参加了我国考古学教育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系统建造。在北大任教的头些年,他就编写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讲义初稿),这是北京大学考古学榜首部教材,后来被各大高校考古专业沿袭。
在年轻人中出圈的纪录片《何故我国》,是严文明的最新“力作”。他是纪录片的总参谋,亲身修正文本,并提示摄制组必定要去拍湖南的高庙遗址和湖北的铜绿山矿冶遗址。
严文明对该片总导演干超说,我国考古的任务便是探究我国何故成为我国。而我国文明的特色便是八个字“多元一体、持续开展”,这是我国人的前史,也是我国人文明自傲的深沉来历,是经过考古实实在在看到的。
1997年3月,严文明(左一)在澧县八十垱遗址观摩陶片。
重视家园考古,对晚辈严厉又厚爱
何故我国,何故湖南?
从湖南走出的考古学家严文明,他严厉、仔细、科学的学术情绪,和蔼、热心、大度的性格和品质,给湖南考古学界带来了深刻影响。
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袁家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研讨员张春龙都是严文明在北大的学生。他们说,严文明讲课历来不看讲义,知识面很广,信息量很大,观念精辟,对整个考古学文明都有很深的考虑,但表达极为生动、通俗易懂。
“严教师一向重视家园的考古作业。20世纪70时代初我在北大读书时就和教师讨论过,湖南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开掘资料不多的问题。”76岁的袁家荣回想道。
张春龙是书籍研讨专家,他说:“严教师的谨慎标准,关于我后来的作业有很强的辅导意义。”
严文明不只要求张春龙多读书、做开掘和研讨要谨慎,还常常提示他留意文物安全和我们的人身安全。张春龙开掘湘西里耶遗址的秦简时,严文明会特意提示他井下作业要特别留意安全,这种遗址一旦出事便是不行拯救的损伤。他还常常叮咛张春龙,要充沛尊重当地的作业人员,充沛尊重当地参加开掘的工友。
2005年11月,严文明(右二)在玉蟾岩遗址开掘现场。
“严先生常常深化湖南的遗址,辅导考古作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郭伟民记住清楚,1995年严文明到澧县城头山遗址考古现场调查,辅导考古队队员整理瓮棺葬,告知他们瓮棺的墓边怎样找,蹲下来用手铲演示。严文明还查看了郭伟民制作的墓葬平剖面图,说不要画封口线,由于封口线自身欠好界说。
本年78岁的曹传松是澧县本乡的考古专家,城头山、鸡叫城两大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者。他见过严文明许屡次,形象最深的是1997年,严文明、张忠培两位闻名考古学家对城头山大溪文明时期城墙的确定,安定了城头山“我国最早的城”的“江湖位置”。
袁家荣说,严先生瘦瘦的,很少有笑脸,开端触摸他的人都会有点害怕,但知道后就知道教师很亲热。袁家荣在北大读书时,就常去严文明家里谈天。20世纪90时代,他和朋友去过一次日本。其时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严文明知道后,特意约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严夫人预备了丰富的饭菜。袁家荣至今还记住那份温暖:“一进门就闻到浓郁的炸马铃薯香味,勾起我学生时代在北大的回想,在异国他乡感触到了亲人般的关爱!”
“由于严先生的和蔼可亲,我才敢把研讨水稻双峰硅植体的论文寄给他看。”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副所长顾海边说,自己不是严先生的学生,又不是学考古的,刚开端触摸严文明这样的大专家非常严重,是先生的和顺打消了她的顾忌。
严文明的回信辅导得很详尽。他提出现在没有人对这方面的研讨做全体剖析,主张顾海边把现在一切的研讨办法都整理一下,剖析各种办法的利害。一起,鼓舞她多下郊野,这样才干得到榜首手资料,并热心肠提出能够引荐顾海边到河南、山东等地的遗址提取样本研讨。
“严先生的辅导为我之后的研讨指明晰方向。”顾海边至今还保存着这封宝贵的回信。
4月的长沙,雨水不断。带着无数人的怀念和不舍,严文明先生走了。斯人已逝,但先生种下的探寻文明的种子,早已长成枝繁叶茂的森林。在他的事必躬亲下,中华大地上许多考古人发奋前行。他诗意的言语让更多人懂得考古、珍爱前史,充溢文明自傲,让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世代相传。